首页 > 财经 >

携手行重实效推动中非合作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19-07-07 11:14:26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携手行重实效推动中非合作行稳致远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近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中非双方一致认为,应坚持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方向,坚持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路径,坚持捍卫多边主义的公正立场,坚持平等开放的合作精神,推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此次协调人会议是中非友好交往与务实合作进程中的又一次重要聚会,再度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光。

  当今世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行径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形势中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成为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振兴的主要障碍。中国和非洲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始终坚守不变的初心,同舟共济、凝心聚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了团结协作、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携手同行是中非合作的永远初心。中非友好交往没有殖民和侵略的印记。中方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充分尊重非洲国家主权,支持非方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非洲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石。习近平主席多次出访非洲,足迹遍布非洲各个地区,在国际多边舞台与非洲国家领导人频繁互动,结下牢不可破的深厚友谊。中国外长延续近30年新年首访非洲的传统,展示了中非兄弟般的情谊。中非双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在捍卫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方面立场一致,坚决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无论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非始终荣辱与共、结伴而行,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

  共谋发展是中非合作的重要使命。中非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崇高梦想,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中方一贯真诚支持非洲进步,始终言出必行,通过落实中非合作论坛成果、对接非盟《2063年议程》、共建“一带一路”,为非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同24个非洲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或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已连续10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对非各类投资逾1100亿美元,3700余家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中国对非合作不靠炒作概念和动嘴皮子,更应注重付诸行动。非洲最大悬索桥莫桑比克马普托大桥、几内亚苏阿皮蒂水电站等重大项目建成或加快推进,首家“鲁班工坊”在吉布提投入运营,中非研究院正式成立,非洲疾控中心签署立项换文,中非实施和平安全行动对话会成功举办。2018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已在非洲落地见效,未来三年中方将为非洲实施880多个合作项目。中方通过具体行动帮助非洲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积极维护非洲和平发展的大势,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

  与时俱进是中非合作的基本特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中非合作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提质增效。中非合作领域日益向信息通讯、数字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拓展,公私合营和“投建营”全产业链合作方兴未艾,投融资合作蓬勃发展,跨境本币结算取得可喜进展。中方注重帮助非洲“筑巢引凤”,开展本土化经营,支持非方增强能力建设,打造地区经济走廊和发展中心,促进产业转移和技术转让,增加当地就业、税收和创汇。中方投资的东方工业园是埃塞俄比亚第一家工业园,已进驻企业81家,入园企业累计投资3.7亿美元,缴纳税收6000多万美元,创造就业岗位1万多个,为埃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方愿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本着公开透明和市场运作原则,坚持集约发展、绿色发展,推动中非合作沿着高质量方向前进。

  开放包容是中非合作的鲜明特色。中非合作一贯在阳光下运行,不搞排他的“小圈子”,不谋求势力范围,不允许任何“暗箱操作”,不赞同“大国竞争”的论调。近年来国际社会纷纷加大对非投入。国际对非合作模式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看谁在为非洲发展做实事。中方认为国际对非合作应坚持“非洲优先”,愿与世界各国通过优势互补,共同为非洲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一带一路”合作不是独奏曲,而是欢迎各方参与的“交响曲”,是发展、合作和共赢之路。事实上,中方与英、法等西方国家就在非洲开展三方合作进行了有益尝试,这充分表明各国在非洲拥有广阔合作空间。非洲不是他人的竞技台和狩猎场,对非合作应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和丛林法则,本着“非洲提出、非洲同意、非洲主导”的原则,共同走合作共赢的正道。

  新形势下,中非合作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景。尽管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中非合作共赢的步伐依然不可阻挡。中方将继续坚守对非合作的初心,以本次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为契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加强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沟通合作,深入对接双方发展战略,推动务实合作成果更多惠及双方人民,让中非合作行稳致远。

   (作者:刘豫锡,系中国驻非盟使团团长)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食品产业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