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临港”优势多
8月6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公布,引发上海扩大开放的又一次热潮。
开放再跨一大步
“终于出来了,我们盼了多时了。”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蓬感叹,“仔细阅读方案,感觉干货满满,很有分量。”
何万蓬分析,2013年9月,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启了自贸区的试验,那时的自贸区的试验核心突出在“便利”上——投资便利、贸易便利、融资便利、监管便利,突出的是放管服,政府放权。这次新片区的方案,突出的重点换了一个词:自由。通读方案,在这个区域几乎所有要素流动都突出了自由,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政策……一词之差,显示中国扩大开放的格局又有了质的飞跃。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表示,自由与便利,有质的不同。便利化是指现有限制政策的放松和政府部门的协同,自由化是指促进生产要素的全面自由流动,这需要构建资金、技术、人员、信息自由流动的全新管理机制。这也将促使新片区作出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上海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因此将推进一大步。
将新片区打造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这是方案的主旨要意。何万蓬认为,新片区方案要求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与之对应的应该就是新加坡、香港、迪拜等国家与地区。“我们要秉持极点思维,谋求拐点效应,赋予新片区尽可能高、尽可能新的自由度。”
采用特区管理模式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采用特区管理模式,突出聚焦强化经济功能,要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按规划,在这个区域内,不仅制度机制要特别,还突出了提升前沿科技产业能级的目标,为长远发展奠定发展动能。
何万蓬说,方案中有这样一段话:“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这句话表明,临港新片区有着其他地区不具备的优势:既有开放基础,又有产业基础。
“许多政策放在其他地区不合适,但是,放在这里很合适,有很强的基础。”何万蓬说。
为什么临港有这样的优势?
首先,临港有开放的基础。何万蓬说,临港的双特试验已经历了几轮。此前的自贸区试验中,临港就有浦东机场片区、洋山深水港片区,在自贸区试验上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同时,临港还有很厚重的产业基础。“临港地区已经开发了15年,集聚的产业项目超过500个,初步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一些骨干企业,也集聚了一批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陈寅介绍说,临港地区也是上海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一些新兴领域集聚了一批高科技项目。这些产业基础对于新片区的特殊经济功能发挥将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临港还有很好的地理位置。陈寅介绍,区域内运输条件非常优越,有海港洋山深水港,有空港浦东国际机场,有铁路和高速公路,还有内河航道,是国际上同类地区运输条件最完善的。这些对于特别机制的运用、特殊监管的实施,都是天然的区位优势条件。
未来,这个双特区域是否会有物理围网呢?临港集团总裁袁国华说,新片区的地理环境上有一些天然的屏障,比如河、海等隔断,将来是否要在整个片区设置围网,目前还不确定,要等待实施细则公布。
新片区突出职住平衡
按照规划,新片区先行开发119.5平方公里,这个面积不算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起步时才28.78平方公里,后来才扩大到120.72平方公里。
“先行区只有119.5平方公里,有些人会觉得小了点。但是,中国试验的经验是由小到大,成功了后续还会增加。先行区的面积小一点不要紧,重要的不是面积大小,而是效果和效益。最好能以极小面积,试出极大自由和成功。”何万蓬说。
在8月6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陈寅介绍,为吸引国内和国际各方面的人才,新片区一共提出了12条政策,人才“居转户”(居住证转户籍)年限、人才购房资格都有放宽。新片区突出了产城融合的思想,让产业在城市中,城市中有产业。放宽非沪籍人士的住房限购政策,其核心就是留业、留人、留家,让所有在新片区创业的人在这里都有归宿感,把更多人才留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食品产业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