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付梅:风风火火只为商丘四平调

发布时间:2019-07-17 13:51:33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付梅:风风火火只为商丘四平调

已是酷夏。不到30平方米的练功房里,河南省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团长付梅正在指导年轻演员排演剧目。逼仄的空间、闷热的天气,似乎都没有影响到付梅,一招一式、一词一句,她都教得格外认真。

付梅1969年出生在山东省曹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受母亲和姐姐影响,从小喜爱戏曲艺术。1987年,付梅考入商丘市戏曲学校,1988年进入河南省戏曲学校学习豫剧,1991年毕业后分配到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工作。

四平调由苏北花鼓融合评剧、京剧、豫剧等戏曲腔调发展而成,唱腔以“四平八稳”著称,曾在豫鲁苏皖地区广为流传。上世纪80年代,四平调传承和发展跌入低谷。付梅到剧团时,剧团已经停演10多年,演职人员大多改行,剧团办公楼改成了宾馆,坚守在剧团的几位老艺人成了宾馆服务员,付梅到剧团的工作也是叠被子、端茶送水、招待客人。但是这段日子让付梅爱上了四平调,她开始师从邹爱琴、庞明珠、王凤云学习四平调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艺术。

2002年,32岁的付梅被推举为剧团副团长。“再不唱起来,四平调不就完了吗?以后拿什么和后人交代?”付梅回忆起当时的心情。转机也出现在2002年。四评调剧团办公楼旁边的通信商城要举行奠基仪式,邀请商丘市豫剧二团演唱豫剧助兴。付梅找到相关负责人,软磨硬泡,最后争取到的结果是可以换四平调剧团演出,但要保证在两个月后的奠基仪式上演出6场。

机会难得,付梅一口应承了下来。但是停演近20年,服装、道具等早已不在,到哪里筹钱去置办行头排演剧目?付梅回忆,当时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去“化缘”——企业去试过、小卖部也去试过,500元不嫌多、100元不嫌少,终于凑够了钱。两个月后,在拜金荣等老艺术家的帮助下,剧团把《小包公》《回龙传》《三子之争》等四平调经典剧目搬上了舞台,连演3天。“一听四平调剧目要演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赶来看。演出当天人山人海,舞台被围得水泄不通。”付梅说,看到四平调有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自己更有了将其传承下去的信心和决心。随后,剧团又报名参加了各级比赛,先后获得商丘市戏曲大赛一等奖、河南省“汇通杯”戏曲大赛银奖、全国中青年演员戏曲大赛金奖。四平调得以重回观众的视野。

但是,如何能让剧团正常运转,依旧是个难题。

2003年底,付梅联系上了曾在商丘市任职5年的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崔为工,邀请他来商丘看四平调。随后付梅又多方争取到2万元的政府拨款和1.5万元的企业赞助,用于剧目排演。2004年初,崔为工、董文建两位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在商丘的宋城影剧院观看了四平调剧团演出的经典剧目《哑女告状》。戏唱完,掌声经久不息,很多人泪流满面。次日,四平调剧团举行了复出挂牌仪式。随后,有关部门给了编制、核定了工资,剧团终于“起死回生”。在之后的两年,付梅带领四平调剧团又相继获得河南省首届少数剧种大赛金鼎奖、表演金奖,“香玉杯”艺术奖等荣誉。2006年,“商丘四平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平八稳”的四平调风风火火走在复兴的路上。如今,《陈三两爬堂》《哑女告状》《小包公》《裴秀英告状》等17部四平调经典剧目被重新排演搬上舞台,赢得越来越多的观众。

从“死”到“活”,从“无”到“有”,付梅付出的艰辛难以想象。虽然目前四平调传承和发展还面临各种问题,但在付梅看来,只要坚持唱下去,总会有机会解决。“戏就得天天唱。只有唱下去,才有生命力,才能活下去。”付梅说。(李佳霖)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食品产业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