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参与名城保护
2017年6月7日是世界遗产日,西湖文化特使带领市民、游客走读孤山。这是他们于2016年推出的一条文化旅行线路。
望龙门缆车是国内第一条城市公共缆车。2009年,望龙门缆车遗址被列入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重庆文保小志愿者罗问芯(中)正在巡查他认养的望龙门缆车遗址。
长城小站志愿者张俊(左二)在八达岭长城向燕京小天鹅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和家长讲解长城知识。
北京市西城区发起的名城、名业、名人、名景“四名汇智”计划已经持续多年。今年北京设计周活动中,依托西城区社会力量参与名城保护实践,全国多地名城保护公益组织代表汇集一堂,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探讨如何丰富公众参与形式,调动公众参与热情,加强能力建设,以期搭建起全国性名城保护资源共享、互助合作平台。
设计遗产小道式体验线路
各地不约而同都在实践
“遗产小道”是世界各地都在使用的一种文化遗产价值阐释方式。尽管名称多种多样,但基本设计规则始终是:鼓励步行和骑行,线路遵循文化遗产价值,不破坏任何风貌。
重庆市文化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一直在做“扫街计划”,即让志愿者们通过走街串巷的方式走进重庆的老街老巷,看到并体会这些历史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重庆市志愿者代表吴元兵说:“通过‘扫街’,可以让志愿者心生敬畏,有了敬畏之心才有保护之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文化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研发出了39条文化线路,每条线路的体验时长都在3小时左右。此外,他们还推出了《老重庆记忆路书》。“现在,这本书已经成为人们来到重庆的深度旅游手册。”吴元兵说。
杭州市西湖文化特使也研发设计了一系列西湖文化特使线路。每一条线路的主题非常明确,浓缩了杭州本土文化精华,目前已经形成“进香古道文化之旅”“寻访南宋文化史迹”等近20条精品线路。
文物“认领、认养”成为新形式
“每个月不去看看,就觉得心里慌”
据重庆市文化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代表吴元兵介绍,重庆市文化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正在对每个文物进行标号,每个标号文物可以由5名志愿者认养。这5名志愿者每个月要去查看所认养的文物一次,并且要认真填写和提交认养巡查报告。
“现在很多志愿者把文物认养、查看当作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自己认养的文物,每个月不去看看就觉得心里慌,从心底里把文物当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吴元兵说。
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团队也一直在吸收志愿者加入,认养当地历史建筑。志愿者代表楼舒说,杭州市的历史建筑都有志愿者认养人,志愿者认养人每个月都会去巡查认养的历史建筑,然后填写巡查表格。志愿者中有老有少,但都非常认真负责。
全社会参与名城保护
注重吸收青少年力量
长城小站编制了面向中小学的长城教学资料,并且组建了长城志愿者讲师团,在北京市中小学传播长城文化。目前已经在北京市第八中学等西城区40多所学校开设长城专题课堂。
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代表井巍说:“我们也在积极开展文保宣传进校园活动,组建了沈阳大学、辽宁经干学院、和睦路小学等大、小学生文保社团,旨在提升学生的保护意识,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保种子。”
西湖文化特使根据自身的专业和特长,也在杭州市的中小学校内陆续开设了西湖世界遗产选修课。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世界遗产专业知识、西湖文化景观解读、西湖名人、西湖建筑,等等。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形式,传播文化遗产价值,帮助青少年树立西湖保护意识,掌握保护方法。(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食品产业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