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实体书店乘“云”生长正当时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校园实体书店,没有的应尽快补建,基本形成全国高校校园实体书店的发展与全社会实体书店的总体布局、服务功能相匹配,主业突出、各具特色、多元经营的良好格局,更好地满足高校校园日益增长的多样文化需求。
这一消息令无数大学生和热爱阅读的人们振奋不已。高校实体书店的存在价值是多方面的,它既能弥补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驳杂、更新较慢、服务“刻板”的不足,又可为高校出版社“前店后厂”的模式创新开辟新的路径,还能在相当程度上为周边社区中高端阅读提供新的精神文化消费场域,更可以成为大学精神凝结和体现的文化地标之一。一些发展状况良好的实体书店,以高质量、更新快、复合型、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在广大高校师生和城市阅读人群中找到了存在的价值。
在笔者看来,实体书店的长久生存之道,一定是对市场规则和消费者心理的准确把握。否则,单靠政策倾斜、费用减免和高校自身一次两次“输血”,难以形成品牌,得到师生们的真正认同。所以,从书籍品类的供给到服务形态的打磨、开放时间的确定、学术沙龙等活动议题的设置等,都要既向社会实体书店取其精华,又要切实保持相关地域、各自高校“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法则,极简主义、精准投放的原则,都得严格遵守、持之以恒。否则,“看不见的手”最终会作出大浪淘沙的选择。
高校实体书店要想得到长远、稳定发展,有必要乘“云”而上,通过电子化、智能化的阅读介质和吸粉手段,来拓展自身影响力。在具体操作手法上,要敢于跟网售平台比拼谁更接地气,跟电子阅读比拼书香气,讲好实体书店的“云”上故事,如此多管齐下,方能打开全新局面。与此同时,高校实体书店要发展壮大,也不能像以往有些书店一样,走过于小众化、个性化的道路,比如有的实体书店在经营过程中,给自己设置了太多的条条框框:考研辅导书不卖、公考辅导书不卖、职场经验谈不卖、明星偶像自传不卖、刷屏剧原著不卖……等等。实体书店是高校里重要的文化地标,有自身的价值取向当然是必要的,但也不要给自身发展设置过多障碍。
在笔者看来,不能把实体书店的经营视作纯粹的文化行为或公益行为,而应看到其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正所谓“在商言商”,经营者有必要遵循市场规律,在坚守自身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读者,并抵御电子阅读和网络购书的强烈冲击。如此,才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路,才能将实体书店长久地维持下去。
当下实体书店的经营压力很大,这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作为实体书店的经营者,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和“市场意识”,注意把握读者的阅读兴趣,对于广受读者欢迎的书,尤其是新书,要注意及时引进和推广。书店经营者要明白,高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图书,各学科的学术性著作或各领域的经典著作,一般都能涵盖;高校实体书店对自身的一个重要定位,应当是做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补充。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加上灵活的经营思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实体书店一定能在高校扎下根,让校园飘满书香。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食品产业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