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陈仓区委书记霍铁桥:抓好六件大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19-07-09 17:54:19来源:光明网
编者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为全面展现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生动讲述陕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承办,推出“春风又拂面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中国网专访宝鸡市陈仓区委书记霍铁桥。贺冬鹏/摄

  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的宝鸡市陈仓区,因2200多年前的一次“暗度”而在历史上声名大噪。今天,这个总面积2057平方公里,拥有61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又会如何布局?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仓区委书记霍铁桥说:“我们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机结合,将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行动,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脱贫模式,为乡村振兴打牢基础。”

  那么,“具有地方特色的脱贫模式”究竟是个什么模式?近日,记者跟随“春风又拂面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采访团在陈仓区两天的采访中找到了答案。

  中国网专访宝鸡市陈仓区委书记霍铁桥。贺冬鹏/摄

  抓规划,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陈仓区委、区政府立足区内山川塬皆有的地理情况,结合全区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在多次深入一线专题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陈仓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区委、区政府文件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完善制度措施,切实做到了总体规划科学、推进计划明确、实施步骤清晰、目标任务具体。

  抓脱贫,补齐乡村振兴短板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陈仓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三大攻坚战”的首战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认真履行“五级书记抓脱贫”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由2016年初的12101户41826人减少到目前2876户6921人,贫困村由82个减少到17个,贫困发生率由12.15%降到1.9%。

  陈仓区推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图为贫困群众在贾村镇旺全果蔬专业合作社务工,每月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工资。贺冬鹏/摄

  在推进过程中,该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机结合,将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行动。积极实施“生态+旅游+扶贫”扶贫战略。在大水川、灵宝峡、九龙山景区开发建设中,贫困人口直接就业490人,人均年收入超过18000元,更有不少人依托景区办起了农家乐。从景区正式运营至今,累计辐射带动贫困群众1000多户,3000多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2017年7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陈仓区视察脱贫攻坚工作时,对“生态+旅游+扶贫”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陈仓模式为全市乃至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开发了新思路。 积极创建产业扶贫联盟。西山8名第一书记成立了西山产业扶贫联盟,申请注册“醉美西山”商标,使西部山区一批优质农产品走出“深闺”,获得省内外销售商及客户的认可,最终扩大到54个村的第一书记,带动了产业发展。 积极实施“6+贫困户”产业扶贫带动模式。通过“农业园区+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种养大户+贫困户”“旅游+贫困户”“经济组织+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苹果、花椒、核桃、木耳、中药材、土鸡、土猪、土蜂等有机种养殖业。 深入开展“互联网+扶贫”。中国社会扶贫网自2017年11月在陈仓区上线运行以来,陈仓区贫困户累计注册19836人,注册覆盖率100%。 全力推进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陈仓区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163个,从业人员10524人,其中党员427名。通过科技指导、技能培训、产业发展、资金贷款、公益捐助等多种形式开展帮扶,累计投入服务、款物折合856万元,受益贫困人口5451人。2018年10月,陈仓区成功承办了全国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现场会。

  抓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活力

  陈仓区西部山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柴胡产业,群众依靠种植柴胡实现脱贫致富。仅在拓石镇,全镇脱贫937户,其中依靠发展柴胡产业脱贫的就有785户。齐帅旗/摄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才有奔头。陈仓区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在保障粮食生产面积的前提下,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现状和发展优势,在渭河沿线的川塬镇街发展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辐射带动周边镇街融合发展;在西部山区7镇优势产区发展宝鸡柴胡、西山花椒和土鸡、土猪等主导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布局。陈仓区博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西部山区七镇6000多户农户、830户贫困户从事种植黑柴胡,仅从事黑柴胡种植一项,西山农户户均收入8000多元,贫困户户均收入6000多元。 二是培育经营主体。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发展规模经营,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有序向农业和农村流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工厂化、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农民获得土地出租收益的同时实现在园区就业。陈仓区绿丰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蔬菜“农社对接”直销模式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模式,在全市率先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带动区内8户农业园区转型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实现经济收入3000多万元,被评为陕西省十佳最美农庄。 三是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新兴农业。抓住游客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消费升级需求,充分依托陈仓区优势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旅游。以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和美丽乡村为依托,拓展农业休闲观光新功能,使农业从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陈仓区双碌碡村依托仰韶文化遗迹,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努力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当地120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安排附近村20个贫困村民就业,贫困户户均收人15000元。截至目前,全区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3个,国家园艺作物标准园5个。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575个,家庭农场79个,产业化龙头企业29个。2015年,陈仓区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同年10月陈仓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陈仓特色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与群众增收致富双赢。

  抓环境,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采访团在陈仓区东关街道双碌碡村采访,如今的双碌碡村街道干净整洁,形成南北两纵东西四横格局,成为美丽乡村的样板,入选“2018年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贺冬鹏/摄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陈仓区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工程来抓,充分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结合陈仓实际,全面实施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着力抓好“八清一改”,做到“八不八保”,扎实实施“三堆”清理、违建拆除、植树造绿、建筑物美化、设施完善五大工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向盲点、死角延伸。截止目前,全区共参与村庄清洁行动18.9万多人(次),出动机械5900多台(次),集中清理了历史积存的“垃圾堆”400多处,清理垃圾21339吨,清理村庄道路1787公里,清理村庄河塘沟渠98025平方米,清理残垣断壁705处,绿化造林381176平方米。大力开展了交通沿线路域环境整治、镇政府驻地环境整治、示范村“百日攻坚”行动和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百日攻坚”专项整治活动,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现在,全区面貌焕然一新,一个街区市容更加现代、农村面貌更加怡人、生活环境更加舒适的陈仓区正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周原镇荣获西北地区首个国家卫生镇,东关街道双碌碡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周原镇文广村、东关街道办双碌碡村、慕仪镇齐东村、周原镇油坊村、东关街道办巩家泉村、县功镇翟家坡村、周原镇张谢村、慕仪镇洞坡村8个村入选2018年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占宝鸡市入选村的53%。

  抓文化,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在陈仓区县功镇翟家坡村,民间社火得到传承和发扬,该村建成了宝鸡市规模最大的社火文化广场,翟家坡社火已成为陈仓区的一张文化名片。贺冬鹏/摄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始终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为根本任务,以民风建设“十个一”活动为载体,全方位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成区级示范村102个,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65%,其中样板村14个,陈仓区荣获陕西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先进单位、全市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先进县区。积极推进“厚德陈仓”建设,常态化开展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好孝子”“好公婆”“好儿媳”“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全方位挖掘宣传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使大家学有标杆、赶有榜样。大力实施文化惠民,通过实施阵地建设规范化、文化宣传主题化、非遗保护多样化等“三化”行动,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振了精气神,弘扬了新风尚。全区已高标准建成镇(街)综合文化站14个,全区157个村建成了标准化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全部配备了公益岗位文化管理员,使村级文化中心成为宣传政策、动员群众、教育村民的重要阵地。在全区各示范村全面建设“乡村文明一条街”。在村子主干街道、文体广场和村级服务中心等群众密集场所,按照一街一主题的思路,建成“乡村文明一条街”160多条,设置文化墙50000多平方米,使街巷、墙体的主题文化宣传成为文明家园建设一大亮点。依托镇街综合文化站和乡贤文化骨干队伍,积极开展社火、马勺脸谱、陈仓锣鼓、西山酒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传承保护和展示活动,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培育群众的乡土情结。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市非遗项目20多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传承人30多人,他们已成为乡贤文化队伍中的骨干。赤沙镇的“血社火”、周原镇的“陈仓锣鼓”、阳平镇的“姜马察回音乐”、凤阁岭镇的“西山酒歌”等各具特色,影响甚远。县功镇翟家坡村建成的全市规模最大的社火文化广场和“社火传习所”,已成为文明家园建设中最有特点的乡愁记忆。

  抓组织,凝聚乡村振兴强大核心

  陈仓区东关街道西秦村被评为“省级基层党组织标准化示范村”,图为采访团参观该村“党建一条街”。贺冬鹏/摄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陈仓区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增强政治功能、提升服务功能为重点,扎实推进村级“两委”换届选举,选优培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班子。截至去年底,全区共建立208个党员示范致富基地、8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效提升了村党组织助推脱贫攻坚能力建设。全面推行“党组织+党员+贫困户”的党建助推脱贫模式,扎实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活动,74户社会组织与45个贫困村结对共建,结对帮扶贫困户439户,351名党员“一对一”包扶贫困户,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1119份,累计投入款物折合资金856万元,受益人数5451人。强化农村人才支撑,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十百千万”大规模培训活动,全区建成创业基地3个,农业创业园41个,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60多个,举办各类培训班556期,科技下乡78次,培训5.6万人次。在全市率先建起了“卫生健康”和“现代农业”2个博士服务站,30多名博士和专家分别进站开展工作,为区域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研发”等支持。驻站博士累计开展各类培训31场次,培训基层骨干医生、农村实用人才3200人次,有力地提升了全区医疗卫生和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300多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进入了村两委会班子。

  六件大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成果。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陈仓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以建设富强美丽新城区为目标,抓规划、抓脱贫、抓产业、抓环境、抓文化、抓组织,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图景正在徐徐展开。(高岗)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食品产业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