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昔日“空壳村”今朝富裕村——贵州瓮阳村的蜕变之旅
从贵州铜仁的玉屏侗族自治县往西,驱车8公里来到瓮阳村。几年前,这里因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农作物种植单一、产值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是全县较为贫困和欠发展的村之一。
如今,漫步村道,大片黄桃林挂满青果,池塘莲花竞相争艳,西瓜、樱桃树等点缀田间山地,农户打理作物谈笑不断。瓮阳村通过以农村“三变”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采取“村集体合作社+产业大户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合作模式,因地制宜连片发展黄桃、樱桃、草莓、辣椒等高效特色绿色产业,已帮扶90户352人脱贫。
瓮阳村农户为黄桃管护剪枝 杨涛/摄
黄桃树结出“致富果”
说到瓮阳村的黄桃产业,还得从夏氏兄弟说起。2012年,远在上海务工的夏开树、夏开金两兄弟看到当地种植的黄桃一斤能卖到30元以上,而家乡瓮阳村农民却还在种植水稻,卖出的价钱远远比不上黄桃,许多田地也是荒的。
于是,夏氏兄弟决定另辟蹊径,拿出多年积蓄回家种植黄桃:没有树苗,从上海引进;没有现成的耕地,开荒300余亩;没有技术,邀请省内农业专家前来教授。
三年后,夏氏兄弟的第一批黄桃结出了果,卖出了好价钱。看到黄桃在瓮阳村也能成为”“致富果”,许多农民纷纷前来取经,夏氏兄弟免费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并开设培训班,后来还成立了金树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经过几年的发展,夏氏兄弟的黄桃种植基地面积达到520亩,两兄弟每人年净收入已达200余万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基地也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多个工作岗位,增加了收入。
村里有了集体经济
在部分村户尝到种植黄桃甜头的同时,种植黄桃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产业也渐成规模。但2014年以前,村内无集体经济,是典型的“空壳”村,如何立足黄桃产业,着眼全村集体产业发展全局,组建村组集体经济模式,就成为了全村一件大事。
2016年春天,瓮阳村先试水调整产业结构,采取“村集体合作社+产业大户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合作模式,整合财政扶贫资金、涉农资金、村级自筹资金三大块资金,开始调减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连片发展黄桃为主,樱桃、草莓为辅的高效特色绿色产业。
同时,瓮阳村利用产业资源优势,以打造“桃的世界、花的海洋”为目标,村民将土地以入股和流转的方式交由村委会发展集体经济,共入股和流转土地836亩。村委会获得土地后,种植精品水果1240亩,种植樱桃100余亩,种植草莓10亩,发展莲田养鱼42亩,建设冷库240立方米。采取“721”模式进行利益分配,把纯利润的70%作为贫困户分红,20%作为村集体经济(可用于农户分红、基础设施建设),10%作为合作社管理和运作资金,所有产业扶贫项目与贫困户利益联接实现全覆盖。
玉屏侗族自治县皂角坪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姚红莉说,截止今年6月底,瓮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签订土地经营权入股(流转)合同涉及农户320户650亩土地,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 356人全部覆盖,“通过政策帮扶,村里已脱贫90户352人,现仅有2户未脱贫”。
“返包倒租”带来新动能
随着产业发展和大量土地流转,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产业基地又无法解决村内所有劳动力务工,村内出现大量劳动力闲置,久而久之,削弱了农民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
由于刚种下的黄桃三年才挂果,产业发展又不能立竿见影产业效益,出现后期管护资金和土地分红金短缺双重叠加的资金问题,影响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瓮阳村村支书姚沅昌介绍,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2017年底瓮阳村试水将产业基地可短期利用的土地通过“返包倒租”方式返包给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获得的租金用于产业基地入股(流转)的土地分红。
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村集体土地入股(流转)分红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合作社、种植大户、村民返包集体经济产业基地可短期利用的土地,发展短期产业,如中药材、西瓜等,形成了“以短养长”的种植方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以前家里四亩地就种点水稻,每斤大米卖不到2元,一亩才产700多斤,算下来每亩挣不到1000块,自家还要吃。现在用来种黄桃,树下还种中药材,收入能翻好几倍咧。”算起这笔帐,村民夏开详笑开了花。
姚沅昌说,一开始大家都担心这种“套种”方式会影响作物各自生长。没想到,省农科院专家考察调研后,肯定了这种种植方式,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目前,瓮阳村已成功将500亩土地返包出去,其中350亩返包给合作社种植中药材,150亩返包给村民抱团发展西瓜。通过“返包倒租”方式,2019年至少可为村集体精品水果产业基地解决土地入股(流转)分红金和产业管护资金110万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食品产业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