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80余年考古,良渚古城5000年神秘面纱被这样揭开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良渚古城遗址地处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这次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其中,遗产区由瑶山片区、城址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等四部分组成。
记者了解到,遗产构成的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等。其中,分等级墓地分布在瑶山遗址区和城址区、外围水利系统分布在谷口高坝区和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区、玉器等出土物主要来自墓葬与城址。
“四处相对独立的地块,拥有相对独立的申报区范围,但对遗产整体价值而言,它们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社会与文化的关联性,并构成连续的时间连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前所长陈同滨这样说。
这座古城遗址,究竟如何被人们发掘?
考古发掘场景
2014年莫角山考古发掘全景
发掘古城的四类遗存
业界对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开始于1936年,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今年4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做了详细介绍。他说,第一阶段是从1936年至1985年,发现了50多处遗址。
而从1986年开始,考古工作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各个区域、各地区逐渐建立起文化谱系。1986年,这里第一次发现良渚贵族墓地;1987年,又发现了瑶山祭坛等;1987年至1993年,在莫角山高台发现了良渚时期的宫殿遗址;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又在北部靠山位置通过卫星图发现了5公里长的水坝遗址。“我们做了拉网式调查,发现了100多处遗址,对该区域有了整体性认识。”刘斌说。
到了第三个阶段,良渚考古逐渐实现独一性遗址研究。比如,2006年至2007年,在东面发现居住地;2009年,开始用GIS系统对整个遗址进行记录,并发现了外郭城;2009年到2010年,在距离古城西北部约10公里位置,发现了几条拦截山谷的水坝,通过碳十四证明了其距今5100年左右;2011年至2013年,利用遥感技术发现了一些连接小山的堤坝系统,这样就把整个水库区围了起来。
迄今为止,所有已发现的良渚古城遗存可据使用功能大致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分等级墓葬(包括5片墓地、4个等级,即瑶山、反山为高等、姜家山为较高等、文家山为中等、卞家山为低等);水利系统(包括防洪的高坝、蓄水的低坝和挡水的山前长堤,大小共11处人工坝体遗址);古城遗址,包括宫殿区、内城、外城3块;以玉器为代表的出土器物。
反山墓地平面照
2013年12月5日新发现的栈桥码头考古遗迹发掘现场
考古中的“黑科技”
“良渚遗址持续考古实践,是对大遗址整个认识的过程,我们建立统一测量控制体系,也在做杭州全面的考古调查,可让每个点都落到测量体系里。”刘斌说。
他还提到,考古团队建设也由原来的两三个人,发展为现在的差不多二十人。除传统考古外,也配备了专门的地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以及遥感考古等各方面人才。
在新技术运用方面,刘斌介绍,从2009年开始用GIS及高空影像技术,对良渚古城整个地貌进行分析;另外,还尽量收集各时期的遥感影像,最早的遥感影像为1946年。“现在对整个区域进行正摄影像,还有详细测绘、建立三维模型等”。
让刘斌等考古工作者感受深刻的是,考古已不仅是考古学家的事了。“良渚的考古一直持开放态度,从资源、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技术、信仰等各方面,与多方进行合作。”他还举例说,类似水利系统、土壤形态、地质考古、城墙危痕、城墙土石来源、动植物、古代人类以及玉器的加工、纹饰、形态等的研究。
反山二十号墓中部象牙器与琮、璧、钺等玉器的叠压出土情形
保护困境背后的探索
“作为远古遗留至今的土遗址,对外部环境较敏感,保护难度大;相较古建筑、石窟寺等,可视性、可读性差,直观展示难度大;同时,由于遗址地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遗址保护影响范围近100平方公里,而考古发掘依然不断有新的发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指导地方政府,按世界遗产标准完善遗产保护修缮、阐释展示、监测预警等工作。谈及保护实践,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说,余杭区通过对遗址本体、遗产整体格局和环境风貌等的全面保护,保存了良渚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实现了保护管理的有效性。
张振丰说,要坚持保护第一,对部分占压遗址本体、影响遗址本体安全的建筑物进行搬迁、拆除和复耕复绿,2013年以来累计搬迁遗产区范围农户860户、企业90家,减少了对遗址本体的干扰;推进全域美丽,采取多种措施保护良渚遗址山山水水的历史环境,比如,永久封闭穿越古城核心区的老104国道部分路段、关停石矿、治理水体等。
另外,记者了解到,从1987年开始,当地对良渚遗址开展人工巡查,2017年成立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建立人工巡查和智能监测相结合的动态体系,遗产日常监测和预警监测更为系统完善,推动了保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尤为可喜的是,2019年7月8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迎来首批预约入园游客,开放区域为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区、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等城址区的核心部分。“从2009年到现在,当地也更加清楚保护的重要性,当地村庄发生了很大改变。这是遗址环境保护和旅游的模式,与原来工业发展已有完全不一样的模式。”张振丰说。(图片由国家文物局等提供)
相关阅读:
良渚古城土方体积超千万立方米,约为胡夫金字塔一倍多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食品产业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