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赓续初心,聚力行远 ——下活中核工程党员学习教育这盘棋

发布时间:2019-07-19 19:40:55来源:光明网
“善治病者,并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中国共产党98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自我教育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勇于和善于通过党内教育实现全党在认识和行动上统一的党。

  党员教育工作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的大势所趋。“欲事立,须是心立”,改造党员主观世界、增强党员党性观念,是统一党员认识、保持党内思想纯洁的根本举措,也是教育培训党员的第一任务。党的十九大后,新时期的党建工作,对国有企业开展党员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的党员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国企党建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3e083ede9c189a3920f99c293c7f704

  党员教育工作是顺应新时代企业改革发展要求的形势所向。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坚定不移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党员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探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整合党员教育资源,契合中核工程企业特点,建设了具有中核工程特色的“四位一体”党员教育体系,将党员教育由“关键少数”延伸至“全线党员”,由“一阵风”转向“经常性”、由“运动式”转为“常态化”、由“任务性”转向“主动性”,形成中核工程党员学习教育的“园地”和意识形态“高地”,努力为企业改革发展打造一支“德能勤绩廉”全面发展的党员队伍。

  中核工程“四位一体”党员教育体系软、硬平台结合,包含线上、线下两方面。线上体系包含两部分:一是依托公司内网建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栏,打造自学课堂,让党员学习教育融入日常;二是依托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建设“党建云课堂”学习教育模块,实现党员教育信息化、系统化、多元化。线下体系同样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建设图书馆式学习教育实体阵地—“中核工程党建书苑”体系,开拓党员学习教育实体阵地,打造“党员红色充电站”;二是建设“分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核聚党建”党建培训,着力提升党员、干部善为会为能力,形成了一套内容与载体有机结合,线上与线下优势互补的多层次、全方位党员教育体系。

cdae1386ea977418234932828cd57ed

  机制的形成需要考核保驾护航。中核工程在“四位一体”党员教育体系基础上建立了考核评估机制,将党员教育成效纳入党建工作考核的“硬指标”,完善述学、考学、评学制度,通过“微党课”评选、培训班结业考试、“党建云”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严把党员教育质量关;完善季度“双考”制度,既考基层党组织从严治教责任落实,又考党员“应知应会”掌握情况。“双考”结果作为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依托“一套考核”和“五大阵地”模式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五大阵地”相互补充、方向一致;考核体系作为“五大阵地”学习内容建设的“指挥棒”。打破空间、时间、信息资源壁垒,打通、合并党员教育各个环节,使学习资源能够有效沟通、共享,形成全方位的学习教育合力。实现了党员教育“全覆盖”“无死角”,穿引起基层党组织的“万根线”。

250b26aca45bc814b0bd4e855855362

  “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的下属单位分布于全国各地,广大基层一线党员奋战在各个工程现场,“四位一体”党员教育体系,通过阵地融合、教育资源统一发布,为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教育“园地”,使每一位党员有所学、及时学,实现党员教育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借助“两学一做”、“党建云课堂”阵地,让基层党员时刻了解主流意识形态动向和学习要求;借助“党建书苑”阵地,为支部组织生活提供场所、为党员自主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书架,一张安静的书桌”;借助“党建云课堂”、“核聚党建”培训阵地,及时检测党员学习教育效果、宣传主流意识形态。配合支部组织生活共五个阵地,中核工程量身打造的“四位一体”党员教育体系突破党员教育“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党员教育从“灌输式学习”转为“自主式学习”,从“突击性漫灌”转为“常态化滴灌”,使公司意识形态氛围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面向未来,中核工程将在总结过去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围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员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四位一体”党员教育体系的作用,做好运行维护和不断优化改进,进一步推动党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实现在一个个“红色学堂”里,一群群躬耕一线的党员同志在此静心学习,一段段鲜活动人的核工业人故事在此传播,“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在此传承。(作者系:中共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委员会宁凯敏)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食品产业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