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食品 >

警务创新守护平安江城

发布时间:2019-07-05 10:11:09来源:荆楚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饶纯武通讯员杨槐柳黄赤橙

民警人手一部警务通,一线单位配备“移动单兵信息化作战单元”,执法监管有“智慧眼”平台……武汉市公安局拥抱“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打造“警务立方体”,探索移动警务,警务模式从人力型、被动型向智能型、主动型转变,建设平安和谐江城,“汉警”铁军创新作为。

科技创新——

从警种协作到“警务立方体”

6月13日下午,汉口菱角湖一市民被人持刀抢走手机和钱包,支付宝被盗12万元。江汉警方利用合成作战中心迅速锁定嫌疑人,案发10小时后抢匪落网。

两年前,有武汉市民在基层警民恳谈会上直言不讳:居民身边的案子破得不够快。

传统警务模式警种分散,部门之间数据流通不畅,基层民警办案需要协调多个部门。

近两年,武汉公安建设情报指挥、治安防控、合成作战等“五大中心”,打造“警务立方体”——业务打通、机制贯通、数据融通、资源共享。

“以前盘查可疑人员,先登记其身份等信息,回到队里再查询比对。”洪山街道口警务站站长朱敏说,现在110出警、设卡盘查,警务通是民警必带装备,逃犯可当场识别,今年上半年,该站抓获逃犯56人。

截至今年7月初,武汉公安配发警务通1.9万台,在全国率先实现移动警务终端全警配备;为一线单位配备“移动单兵信息化作战单元”219台,无线警用数字电台9469台;购置警用无人机90余架。各警用移动装备与武汉公安云端对接,整合并关联40多个警用系统数据。“带着移动终端去上岗,等于带着很多看不见的资源和‘同事’去上岗,执勤执法有底气!”武昌区公安分局刑警张小金说,今年5月22日,中北路发生命案,他通过移动办公装备,现场查出嫌疑车辆信息,为追踪赢得时间。

2018年,武汉公安实现全年命案、枪案、抢劫案全破,“小案”破案周期大幅缩短,“盗抢骗”警情同比下降22.7%,扒窃警情下降37%。今年上半年,“盗抢骗”警情再降12.4%。

治理创新——

“一标三实”促进零发案

王某在上海犯下命案,半年换一座城市,东躲西藏13年。今年6月11日,在武汉警方“万名警察进社区、‘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和实有房屋、实有人口、实有单位)筑平安”活动中,王某在武汉蔡甸落网。

武汉公安依托“一标三实”工作,推动万名警察进社区活动向纵深发展,组织“进社区”民警集中清查和信息“平推式”采集,藏匿居民区、写字楼的犯罪分子纷纷落网。

4月16日,武昌警方“清源行动”排查全区写字楼,打掉一个网络赌博公司,刑事拘留14人;6月3日,硚口警方在“一标三实”信息采集时,打掉武汉首个特大收藏品“套路拍”诈骗团伙,刑事拘留80人。

万警齐参与,人多力量大。在每周一查、市区同查工作模式下,民警对流动人口中无稳定住所、无正当职业、无合法身份证明等可疑人员,危险化学品、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等重点物品,寄递物流、娱乐服务等重点行业场所彻底清查整治,全市人、地、单位、组织等基础要素信息不断完善。

此外,武汉市116个智慧平安小区3572套智能门禁、366套车辆道闸,已累计采集数据信息7876万条。警方依托大数据构建数据分析模型,整合分析各类数据,及时比对发现可疑人、车、物及异常情况并预警。

目前,武汉市已初步搭建起智慧平安小区市级数据汇聚平台,二维码门牌悬挂上墙,标准地址地图上标注,实现“一标三实”精准落地。已建成的116个智慧平安小区,全部实现刑事案件零发案,带动全市入户盗窃警情同比下降30%。

法治创新——

“智慧眼”实时监督执法

6月1日,武昌区公安分局何警官的警务通收到预警短信:“您办理的刘某被诈骗案即将立案超期,请抓紧时间处理。”同时,分局及办案派出所领导、法制员也收到这条信息。

发现这一执法隐患并发送预警短信的,是被称作“智慧眼”的武汉市公安局执法监管平台。针对接处警不规范、有案不受、该立不立、告知不及时、涉案财物管理不规范、办案超期等执法问题,该平台按照“人、案、物、场、卷”五要素,设置了近90个执法问题智能发现模型,系统一旦检测到问题将自动触发预警。2019年以来,该平台共发现各类规范执法预警信息37152个,通过警务通推送93223条次。

4月18日凌晨,汉口某工地施工围挡被盗。辖区派出所民警出警时,没有佩戴使用执法记录仪。武汉市公安局执法监管中心民警刘莉在平台上巡查时发现该问题。分局责令相关民警作出检讨,并对责任副所长通报批评。

“过去执法监督考评,主要依靠事后抽查纸质卷宗,如今所有执法办案活动100%网上流转,监督更方便。”青山区(钢城)公安分局法制民警李汉斌说。

“该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将执法监督工作重心前移,让民警办案时少犯错、不犯错。”武汉市公安局法制支队执法监督大队大队长余彦军介绍。今年以来,武汉公安规范执法预警信息同比下降86.32%,公正执法满意度达95%以上。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食品产业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食品产业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